五、今后WTO框架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
教育对外开放及其“走出去”的根本,是做强我国教育本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时期国家发展目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今后WTO框架下教育对外开放及其治理水平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在战略或政策治理层面推进相关改革方案的落地。
(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宜总体保持现有水平
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我国教育宜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但对外开放水平与力度应与现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已高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同时在一定时期内还受到上述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等因素的约束,所以短期内尚不宜在WTO框架下大幅撬动现有对外开放水平。因此,在教育开放方向的把握上,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参与教育服务双边、多边和区域谈判及磋商,努力成为教育开放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大幅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具体来说,首先,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方面,由于当初承诺以中方为主导,因此基本没有发挥空间。在跨境交付方面,虽然我国未对远程教育等相关领域作出承诺,但跨境支付是一个客观存在。未来的监管或治理应以改革试点为主,应研究和评估认证背后的开放政策,可尝试在维持原先对WTO不作承诺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治理之路。在这方面,由于慕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由我国汉办主导的孔子学院已率先推出了跨境远程教育试点。在境外消费方面,我国对出国留学没有作任何限制,但规模继续大幅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今后仍会以借鉴学习和提升质量为重点。而在来华留学服务与管理方面,应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不断完善现有治理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完善“留学中国”品牌,加大吸引力度,同时也应发挥第三方的力量,提高生源质量,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治理体系。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应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以促进流动为目的,逐步完善师资交流的相关规定。
(二)战略重心宜从做增量引进资源为主调整到提升质量消化吸收与本土化为主
扩大教育开放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手段,而质量提升是做强我国教育的关键。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的先进师资、专业项目和课程教材,应注重消化吸收并转变为本土的教育资源,以增强本土的教育能力建设。为此,需要及时调整教育开放的政策重心,着力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打造教育强国,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教育服务贸易的平衡发展,逐步解决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问题。为此,当前主要着力点有三个:一是调整政策重心。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特征,未来教育对外开展战略的重心,不宜继续大做增量文章,而应以解决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为努力方向,逐步转向以盘活存量优质资源为主。二是推动政策落地。在这方面,应增强规则意识,借鉴清单管理理念,特别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环节政策法律的制定,稳步开拓WTO背景下我国教育服务国际市场,反哺国内教育质量提升,做强我国教育。三是研究制定并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
(三)研究制定并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
教育“走出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谋划和出台相关政策,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依据。在政策制定中,应参照《规划纲要》提出的“两基本、一进入”目标,把握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际,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盘活已引进的优质资源存量,以学习借鉴为主。对于我国教育国际比较中的优势部分,要在要素流动中大力吸纳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如继续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以提升国内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第二阶段是将汉语国际推广作为首期重点工程。未来汉语教学的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对外汉语人才紧缺的事实不会改变。我们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在政策层面不断强化汉语国际推广力度,在进一步利用好孔子学院等文化途径的同时,认真研究和合理利用WTO贸易规则和市场通道,[16]用实力和质量说话,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推介中国。第三阶段是继续扩大海外师资招聘力度,大幅提高教师质量,为中国优质师资“走出去”做好准备。教育部门应与外交、边检等部门加强合作,将境外消费用在刀刃上,创新和出台新的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的办法,促进境内外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建设国际师资培训及信息中心,发挥鲶鱼效应,大幅提高教师质量。 |